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2010年生醫產業商機提前跑

======= 台 大 EMBA 跨 產 業 系 列 研 討 會 =======

台灣大學EMBA成立十年來,凝聚國內產業各界菁英,接受台大管理學院的淬之後,分別於所在的不同產業領域中,發揮領先潮流與產業結盟的優勢,逐漸成為提升國內產業的重要力量之。台大EMBA基金會秉持台大管理學院EMBA課程的一貫精神,延續至畢業校友及所屬產業的跨領域整合,擬提出系列跨平台研討會,針對不同產業主題邀請業界具有創新精神或優勢地位的領導人前來演講,邀集台大管理學院相關主題的師長共同進行個案討論,並與在校師生及產業代表進行互動,以其促進台大管理學院與不同產業間的密切結合,並促進理論與實務間的相互溝通。本次活動將以生物醫療健康產業為主軸,並將連結資訊,電子,通訊,財經,會計等不同領域的師長同學及校友,共同針對台灣生物醫療健康產業未來發展的模式進行研討。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大EMBA基金會

** 協辦單位: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台灣微軟公司

** 活動地點:台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B1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路四段85B1

** 活動時間:20091128日上午8時至下午6



時間
主題演講者
08:00-08:20報到
08:20-08:30Opening Remark台大EMBA基金會
王子云董事長
08:30-08:40貴賓致詞
08:40-09:30Connected Healthcare Framework: Global strategy of Microsoft on healthcare industryMr. Gabe Rijpma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Industry Director / Microsoft Asia Pacific
09:30-10:10Panel Discussion台大管理學院
江炯聰教授
10:10-10:30Coffee Break
10:30-11:20Market Trend of Healthcare IT Platform in Great China AreaMr. James Chen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Industry Director/Microsoft Great China
11:20-12:00Panel Discussion台大管理學院
江炯聰教授
12:00-13:00Lunch
13:00-13:50醫控新時代:以敏盛經驗為例盛弘醫藥
楊弘仁董事長
13:50-14:30Panel Discussion台大管理學院
劉順仁教授主持
14:30-14:50Coffee Break
14:50-15:40生醫新創商業化之挑戰:以芽堡科技為例芽寶生技
王炳龍執行長
15:40-16:20Panel Discussion台大管理學院
劉順仁教授主持
16:20-17:10生醫中小企業之代理-代工-自有品牌模式:寶楠生技為例寶楠生技
葉中權董事長
17:10-17:50Panel Discussion台大管理學院
李吉仁教授主持
17:50-18:00Close Remark 台大EMBA基金會
王子云董事長

** 一律採線上報名:http://www.taifon.com.tw/emba/sign_up.asp?activity=20091128

** 報名費用:台大EMBA基金會會員免費,台大EMBA校友及在校生$1000 一般來賓$3000

** 一般來賓於11/20完成線上報名及繳費手續者,優待報名費用為$2000

** 繳費方式:可現場繳費或匯款傳真繳費

**名額有限,請盡早報名。


< 請點選下列圖檔,下載詳細議程 >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Improving Japan’s health care system

Source: March 2009, The McKinsey Quarterly
Authers: Nicolaus Henke, Sonosuke Kadonaga, and Ludwig Kanzler

內文摘要:

表面上看起來,日本的健康照護系統很健全。國家健康保險涵蓋全民所需。日本國民比世界上最健康的民族,而且比其他國家的人民長壽。根據McKinsey的研究,日本的健康照護系統跟其他國家一樣,系統的持續性是個問題。明顯缺乏分配醫療資源的方法,使得病人越來越難在需要時得到他們所須要的照護。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日本急診室每年拒絕上萬個需要緊急救護的民眾。此外,照護品質標準過於多樣化,很多控制成本的制度反而破壞了系統中成本的有效性。因此,不僅美國需要進行醫療改革,日本也同樣地在尋求新的路徑。

< 閱讀原文 >

.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Stimulating the Adop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rce: The New England of Journal of Medicine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March 25, 2009 (10.1056/NEJMp0901592)
Auther: David Blumenthal, M.D., M.P.P.



內容摘要:

美國醫療照護系統正如火如涂地展開,而改革計劃中最無爭議的一項就是病歷電子化。為了加速病歷電子化的工作,美國國會規劃以提供誘因的方式來達成預期目標。在規劃案中,明顯地國會希望把資訊科技是做為改善醫療品質的工具,因此財務誘因的評量標準是服務品質的改善,而非醫療環境電子化的程度。當然,在這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既然台灣已經成功完成全國病歷電子化的工作,美國當然也是能夠成功的。

"One of HITECH's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is its clarity of purpose. Congress apparently sees HIT — computers, software, Internet connection, telemedicine — not as an end in itself but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the health of populations, and the efficiency of health care systems. ..... "

"...the legislation's most important provision may be $17 billion in financial incentives intended to get doctors and hospitals to adopt and use EHRs..."

"HITECH also threatens financial penalties to spur adoption. Physicians who are not using EHRs meaningfully by 2015 will lose 1% of their Medicare fees, then 2% in 2016, and 3% in 2017...."

"...much will depend on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skill in defining two critical terms: 'certified EHR' and 'meaningful use.' ONCHIT currently contracts with a private organization, the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for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ertify EHRs as having the basic capabilitie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believes they need..."


"....By tying Medicare and Medicaid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meaningful use,' Congress has given the administration an important tool for motivating provider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EHRs, but if the requirements are set too high, many physicians and hospitals may rebel — petitioning Congress to change the law or just resigning themselves to forgoing incentives and accepting penalties. "

<閱讀原文>

.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從資訊經濟學看健康保險政策

有些經濟學家很推崇自由市場經濟。自由市場是一個不受到政府干預和調控的市場,政府對其只行使最低限度的職能,如維護法律制度和保護財產權。在自由市場中人人會爭取自己的利益,競爭的無形之手會發揮作用,因此可以取得最大整體利益。但經濟學家後來發現存在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亦即巿場力量無法滿足公共利益的狀況,稱之為市場失靈。美國健康保險系統的困境可說是市場失靈的最佳個案。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健康保險系統,美國系統可說是最接近自由市場運作機制,而這樣的機制讓美國創造出世界最好的醫療技術及世界最糟的醫療服務輸送系統。

欲探討美國健康保險業市場失靈的背後原因,必須先瞭解競爭性市場失靈的原因。根據經濟學家的研究,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四:市場勢力、資訊不對稱、外部性及公共財。市場勢力是指某供給者因規模經濟、技術專利或企業購併而產生市場壟斷的情況。資訊不對稱是指供給者或需求者因無法取得足夠資訊而處於不公平的地位,並因此遭受到損失。外部性則是指某一主體的經濟行為常會影響了其他個體的效益或成本的現象。公共財是任何人均得使用,由於使用財貨或服務的人數增加,因而導致消費的社會成本跟著增加。

資訊經濟學將資訊不對稱性區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不對稱發生的時間;二是不對稱資訊的內容。從不對稱發生的時間上可分為事前不對稱和事後不對稱。事前不對稱的問題大都是在於隱藏已知資訊,例如投保前不如實告知,因此出現逆向選擇的情況;愈是有機率發生問題的人愈傾向參加保險,但因保險公司沒有足夠資訊判斷高風險群,結果導致被保險群中大多是高風險者,因此負擔高成本。事後不對稱的問題則在於隱藏行為資訊,例如投保後就從事有損健康的行為,因此出現道德風險的情況;被保險者因為保險公司會負擔其醫療費用,且保險公司無從監督其行為,而不注重平常預防管理並將生病時醫療成本轉嫁給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為了避免逆向選擇的問題,便以公司組織為主要顧客群,這是因為在大型投保群中會有風險常態分配的現象,可以降低保險公司的成本。也因此在美國保險定價策略上,可發現大型組織保費較低,但小型組織及個人的保費則較高。健康保險產業並非是獨立於世界之外,由於網路科技興起,美國大型公司興起產業外移的風氣,大型組織層級內的總保險人數開始下降,保險公司的風險成本因而提高,再加上昂貴的醫武競賽,保險公司必須提高大型組織層級的保費因應這樣的變化,進而連鎖效應地提高小型組織及個人保戶的保費。保險公司的制度設計是以大型組織為主要顧客群而設計,卻沒發覺其他產業已出現變化,大型組織數量正在下降,中小型組織的數目正在上升。這樣的認知差距,時至2008年已經將4500萬美國人排除在健康保險服務之外。

預防重於治療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因此有人建議健康保險公司若能以小額成立促使其保戶從事健康行為,說不定可進而降低保戶生病時的醫療費用。但是否有保持健康行為是個人所擁有的資訊,為了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健康保險公司必須花費額外的成本來監督個人是否確實維持自己的健康。從成本效益來看,如果效益大於成本,就有誘因讓健康保險公司設計這樣的產品。但在健康保險產品中還存在著時間延遲的問題,亦即健康保險公司可能在保戶四十歲時開始投資促使其維持健康行為,但保戶可能在六十五歲時轉換至其他組織的健康保險方案,則預防性健康管理的投資效益將是由其該組織來接收,而非是原本的健康保險公司。因此,可以發現美國雖然有預防性健康管理服務的公司,但大都集中在針對慢性病患族群,因為效益是短期可見的。但這樣的發展卻是不利於社會整體利益。符合社會最大利益的目標,應該是盡其可能將民眾留在健康的狀態,而非是慢性病狀態。

健康保險的本質實為保戶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委託-代理」行為;保戶繳交保費委託保險公司代理尋找適當醫療服務提供者。但身為代理者的保險公司所追求的是屬於自己的最大利益,在市場競爭中會利用規模經濟及外部性來增強優勢。大型保險公司併購小型保險公司,以保戶數量來與醫療服務提供者議價,逐漸拋棄成本效益不佳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以優良的醫療服務體系來吸引保戶付出更多保費以變得到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逐漸拋棄無法付出高價位的保戶。因此,在代理者的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弱勢的供給者與需求者因付不出高額代理費用,逐漸被迫離開醫療服務自由市場。所以,我們可說美國人付出更高醫療費用是因為享受更好的醫療技術,但必須注意的是,這可能是醫療服務市場把大多數低所得民眾排除在外的結果。醫療技術好但是醫療服務可近性差,總體而言,依舊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從以上分析來看,遵循自由市場機制運作的健康保險系統,似乎無可避免地會走到市場失靈的狀態。那由政府所提供的全民健康保險會是最佳解決方案嗎?的確,由政府來提供健康保險可以避免因逆向選擇及代理者利益最大化的問題。但不要忘記了另一個可能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公共財。由政府來提供健康保險代表著每個人都可以用相同的價格來使用醫療服務,而且不可將任何人排除在外,而這意味著容許道德風險存在的可能性。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實施至今,早期拿健保卡換沙拉油、民眾隨意浪費醫療資源,以及到現今仍存在的醫療院所健保詐領案,這些成本都必須轉嫁到保費上,同時也出現因為公共財及道德風險所帶來市場失靈的風險。由政府所提供的健康保險,若是沒有針對民眾及醫療服務提供者輔以適當的監督制度,未來還是有可能必須面對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或因外部原因導致定價過高的市場失靈。

或許最佳的健康保險政策,既不是自由市場模式也不是政府計劃模式,而是綜合兩者優勢的混合模式。美國正由自由市場經濟向左走,台灣全民健保正面臨保費年年上調的狀況,未來會如何,就讓我們靜觀其變。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推行長期照護保險須要思考的相關議題

來源: " 為了美麗的地面" 部落格, http://thchou.blogspot.com/
作者: 周恬弘 ( PhD Student, Dept.of Health Administration,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 )

最近行政院長宣布計畫在明年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引發正反兩面的討論,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現象,能夠喚起社會大眾開始思考相關的問題,及早做準備。然而長期照護保險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政策,牽涉範圍很廣且很深遠,有許多問題須要考量,並在長照保險制度中規劃進去,才能使此政策的美意能夠發揮,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以下是我自己的ㄧ些看法:

公辦的長期照護保險應有必要

我在密西根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修「健康保險」這門課時,曾與其他兩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探討美國商業長期照護保險的現況與問題。我們針對商業長期照護保險未能普遍的現象進行分析,發現時間延遲(time delay)及很少透過團體購買商業長照保險(lack of a strong group market)是兩個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的結論是長期照護保險必須透過政策去推行,才能減少這些問題。

在美國,與健康(醫療)保險比起來,有購買長期照護商業保險的人約只佔成年人口的1/5,其中應該有不少部分的人購買的不是純粹的長期照護保險,而是有給付部分長照費用的人壽險。2003年美國長期照護總支出近2000億美金(不包括由家人所提供的照護成本)之中,公營的Medicaid及Medicare約佔2/3,商業長照保險的給付僅佔約9%,剩下的是自掏腰包的費用。


任何的保險都有兩個基本問題,一個是道德危害(moral hazard),另一個是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逆選擇是指保險公司可以篩選對自己較有利的保戶,而將高危險群的保戶排除在外,或者高危險群民眾可以隱瞞自己的風險,使得保險公司承擔過度的風險;問題的起因主要在於保險公司與保戶之間的資訊不對等(前者是保險公司擁有比保戶更多的風險相關資訊,使得保險的美意無法落實,後者的情況是保戶擁有比保險公司更多的風險資訊,造成保險無法永續)。

道德危害是指被保險人由於加入保險後,增加不必要的資源使用,造成浪費的問題,這是因為保險降低消費者所須支付的價格,使其需求上升所導致的。比如在全民健保實施前,我若有輕微的感冒,去看醫生雖然可能會比較快好,但是必須自付醫藥費,因此我通常是採取休息一下,讓感冒自然好;然而全民健保實施後,我會覺得看醫生只要付一兩百元的掛號費與部分負擔,而且保費既然已經繳了,不用白不用,或覺得不用就是損失,去拿個藥也好,因此激發就醫的需求;這兩者之間所多出來的就醫使用,就是全民健保道德危害的程度。

長期照護保險在道德危害與逆選擇這兩個問題上都比一般的健康(醫療)保險來得明顯,程度也更嚴重。長照保險道德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個案依賴程度及需求的認定標準比較模糊,健康保險是給付疾病的診療,而長照保險是給付身心機能的退化所引發的照顧服務。一般來說,各種疾病的認定在醫學上比較有通用的標準,而且疾病診療過程本身並不是一件舒服或享受的事情,一般人不會沒事去醫院或診所拿苦藥或做抽血檢查,自討苦吃;因此消費者會去就醫,一般應該就是真的有生病或症狀。長期照護的情況相當不同,首先,個案身心功能在認定上有較大的模糊地帶,疾病還可以透過檢驗或檢查儀器與各種指標去研判,而身心功能的認定大多是透過生活行為的表現去評估(如使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s指標),不同的評估者對同一個案的情況可能做出很不一樣的判斷;而且個案比較可以且有誘因去左右評估者的認定,特別是當評估者無法實際接觸與了解個案的日常生活狀況時,所根據的評估資訊大多是來自個案或家人的描述。這個問題可以從過去經常發生勞保黃牛教唆個案誤導評估者開出殘障證明,詐領殘障給付的事件可以看得出來。也有不少案例是有人為了申請外勞或幫傭,由家中的年長者去取得申請外籍看護的資格,而事實上個案尚未到需要到專人照顧的地步。長期照護中有一大塊是社會照顧(居家看護、送餐、居家環境打掃、簡易的復健等),這部分的服務在納入長照保險後特別容易誘發大幅的需求。

長照保險在逆選擇問題上與健康醫療保險的情況也不太相同,健康保險中,通常是(在剛納保階段)被保險比較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況與風險,而保險公司較缺乏這些資料;但在長照保險中,保險公司很容易知道個案的失能或照護風險,因為年紀與失能的可能性與程度有很直接的關係,也就是年紀越大,失能的可能性與依賴程度也就愈大,對保險公司來說,年紀越大的人風險越高,因此投保的保費越高,甚至有些年長者想投保卻被拒保;保險公司可以根據年紀很容易去篩選保戶,或排除高風險的保戶,使得真正需要的個案得不到保險的保障。

另外一個造成商業長照保險不普遍的重要因素是目前很少公司或團體有為員工或會員集體提供長照保險,購買長照保險的人大多是個人投保,這會增加投保作業的行政成本及保費,並使得保險公司可以針對個人的情況去做投保前的風險評估,造成更多需要的人被拒保的可能性。當納保人數不高,風險不能有效被分散,保險公司的風險比較高,保費偏高,投保人數越少,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過,我們也想到,絕大多數的人壽險也都是透過個人投保,並未經由團體投保,為什麼長照保險的投保不像一般人壽險那麼普遍。這便牽涉到另一個長照保險的特色—時間延遲。大部分的保險都是為了立即的可能風險,比如健康保險的出發點是每個人隨時都有生病就醫的需要;可是,基本上對長照保險來說,大部分所考量的是年老之後因為身心機能退化可能造成的失能與對照護的需求。雖然年紀越輕投保的保費較便宜,可是青壯年通常不會為他們認為二、三十年之後才會需要的長照購買保險;而且消費者會擔心保險公司在二、三十年之後是否還在經營;對保險公司來說,未來二、三十年的照護費用的上漲情形某種程度上很難加以預測(這也與道德危害程度與保險公司所承擔的風險有關),因此保險公司對長照的風險會用較高的標準去認定,保費也會訂得比較高。如此一來,就更使得長照保險的保費偏高,年輕人更不願投保,也使得年長者負擔不起保費。而且不少美國人誤以為Medicare有包括所有的長照費用(事實上只有部分),所以就不曾去考慮購買商業長照保險。

基於以上的瞭解,我們覺得長照保險比較難用市場商業保險機制去處理,而比較適合用政策或法令去規範及實施,才能有效分散相關的風險,由整個社會去分擔長照的風險與費用。像美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雖然美國社會很依賴商業保險機制,但是公辦的Medicare及Medicaid自然而然地還是承擔大約2/3的全國長期照護費用,而且比例應該會越來越高。我相信長期照護保險最終還是得透過政策及法令,由全民共同承擔。其他許多已開發國家也已經推動長期照護的社會保險(如德國與日本),或納入國家的健康照護體系之內(如英國、荷蘭、加拿大等)。

長期照護保險政策須要慎重規劃

由於長期照護保險本身有其特殊性與複雜性,政府要推動公辦的長期照護保險實有必要格外謹慎,若規劃不夠齊全,或匆促實施,所造成的副作用將會非常深遠。

在道德危害的問題方面,須要透過部分負擔或自付額的設計,以及訂定適當給付範圍或對象來降低。我個人覺得現階段長照保險應該採取「保重不保輕」的原則,用於高失能程度的對象,如全時間臥床或失智症個案,以減輕家屬在照顧這些個案的沉重負擔,而且這些對象的認定標準比較明確,較不會誘發出許多額外的需求與資源的耗用。其他輕中度失能的個案如要納入給付範圍內的話,需要相當高比例的部分負擔配套。

逆選擇的問題可以透過全民納保的社會保險機制來克服,目前行政院長期照護保險規劃小組也是朝這個方向在設計。只是在全民納保的制度下,更會凸顯時間延遲與代間公平的問題,因為一般來說,強制全民納入長期照護保險,對越年輕的被保險人基本上是越不公平的,因為年輕被保險人所貢獻的累積保費較多,可是現階段被保障到的機會很低,未來會使用到長照的機會也是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才會逐漸增加。



時間延遲的問題可能要透過社會教育以及社會大眾對長期照護廣泛深入的討論後,才能慢慢消除。德國是全世界最早實施公辦健康保險的國家(1883年開始實施),但也是經過了一百多年,才在1995開辦長期照護社會保險,這當中經過很多的討論。全世界高齡化程度最高的日本也是經過長期的討論,並充實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之後才在2000年實施公辦長照保險。當然台灣因為少子化趨勢以及生育率快速下降,高齡化速度在全球數一數二,長期照護需求會增加得很快,我們可能沒有太長的時間可以慢慢討論,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仍有需要更多的討論,讓社會大眾體會到長照是整個社會迫切的需求。日前長照保險規劃小組成員楊志良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長照照顧的不僅是老人,而是家庭。」我很認同這樣的觀點,但需要社會上更多的民眾接受這樣的觀念,才是實施的成熟時間。此外其實我覺得雖然老人需求長照的機會與程度較高,青壯年或每一個人也都有潛在的失能風險與長照需求,所以我覺得應該像德國所採用的制度,將長照保險定位為失能保險,是以失能做為給付條件,而不限定年齡層或侷限於老人。這樣才有讓全民納保的正當性。

代間公平或代間正義(generational justice)的問題所牽涉到的是長照保險是否能夠永續經營,由於長照保險實施後,青壯年開始貢獻其保費,可是當二、三十年之後他們年老時需要長期照護時,是否能夠獲得與他們的貢獻相當的照護保障。每一種社會保險都多少有世代不公平(上一代的人享受福利,卻由下一代的人付代價)的潛在問題(請參考前淡江大學保險系柯木興教授的短文討論[1]),不過在長照保險中這個問題特別突出,我覺得這是長照保險最嚴肅也最重要的課題,也是最近的討論尚未著墨太多的地方。

日前行政院長期照護保險規劃小組成員透露長照保險的初步規劃內容,似乎在強調保費不高(約佔民眾收入所得的1%),且可以擴大內需與就業[2]。對於政府想要推動這項政策的動機來看,這樣的說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現階段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之下,這種切入點比較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但是我認為規劃小組有必要再做更詳細的經濟效益評估,以及更審慎的規劃,詳實向人民報告,經由廣泛討論後再決定實施與否。


我想到的問題至少有三個:(1)規劃小組所說的低保費是根據現在的長照使用率、還是未來的使用率去計算的?(2)這樣的低保費可以維持多久?(3)當保費不足而須要提高保費時,要經由甚麼機制?

由於前面提到,長照保險有較明顯的道德危害可能,長照保險實施後,長照服務的需求與使用率有可能快速增加(這也是規劃小組所預測的,因為他們希望藉由長照服務的擴大來帶動內需與就業),如果初期保費是根據現有的使用率去計算的,那應該很快地就會不足以支應照護的支出,到時財務透支的問題會比健保更快。如果規劃小組是依照未來的使用率去計算初期保費,則有必要向社會大眾說明所依據的假設是什麼?而且這樣的保費可以維持長照保險損益兩平到甚麼時候?當保費不足或長照保險財務透支時,保費要不要漲?要如何漲?會不會像現在全民健保面臨巨額透支卻騎虎難下的類似問題?這些問題直接牽涉到長照保險是否能夠以良好的財務體質永續經營。

此外,我對長照保險所可能帶來的實質經濟效益(擴大內需與提升就業)有ㄧ些保留。目前規劃小組對外透露的長照保險內容只讓我們看到長照保險可能的好處(保費低又可以帶動內需、擴大就業),卻沒有提到可能的問題或兩難的地方,我在想這個政策真的如此兩全其美嗎?道理很簡單,如果要維持低保費,長照保險對照護的給付應該不會很理想,那願意投入長期照護服務的機構與人士就不會太多,長照服務市場的擴大也會有限,這也是為什麼目前長期照護很依賴外勞的原因。

其實就我所知,長照用到的專業照護人員比例並不算高,主要照護人力結構是基層的照顧員,目前這些工作的薪水低,負擔重,勞力程度高,願意從事這個工作的國人並不多,大多依靠外勞或外籍配偶。除非政府規劃的長期照護保險願意付比現在的照護費明顯更高的給付,否則我相信願意從事這個工作的國人還是不多,對提升國人的就業率並沒有太多實質的貢獻。相反地,如果給付要比現在的費用來得好,對擴大就業的確是有幫助,但是保費也許就沒辦法那麼低了,或者初期可以,但是不久之後就可能要出現財務透支了。

我想要指出的是,在長期照護保險這件事上,強調保費低與帶動內需或擴大國人就業是不太能夠兼顧的方向,至少長期來看是沒有辦法的,這就類似「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情況。政策規劃小組的成員提出這些論述,讓人不免感覺到規劃小組是否已經真正做好審慎的評估與規劃?或者有讓全民意識到必須共同來承擔整個社會長期照護的體認與決心。

這些討論也讓我們看到,健康照護體系的相關問題實在是環環相扣,難怪以前有一門課的教授提醒我們,有關健康照護制度的改善,如果有人提出一個自認很容易的解決方案或政策,我們必須要特別小心,因為情況及後果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單純。

尤其當今天全民健保已經面臨許多尚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不應該對長照保險的實施看得過於簡單,我覺得長照保險政策規劃應該要就全面性以及長期性去做深入考量,謹慎規劃,有具體方案後多方廣納意見後,再作實施的決定還是有必要的。



[1]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B-094-007.htm
[2]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4749928.shtml

[新聞]人口老化 政府推長照十年計畫

資料來源:2009-03-09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台灣早已進入老人國之林,長期照護需求日殷,內政部社會司長曾中明八日指出,政府推動長期照護十年計畫,可提供八大項照護服務,有需要的民眾可向各縣市長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長照險目前正由經建會規畫中,研擬可行方案再上路。

推動長期照護保險是馬總統競選政見,中視「挑戰面對面、唱旺新台灣」節目昨天由主持人沈春華以「人人有保險,還需要長照險嗎?」為題,邀請內政部社會司長曾中明與專家學者面對面討論。

曾中明表示,台灣在民國八十二年已進入老人國之林,目前老人約占總人口十.四%,預估到民國一一四年,老人將占廿%,民眾應有預防觀念,減少老年失能,長照體系亟需及早規畫建置。
父親長年需要外勞照顧的郎祖筠說出家屬的辛酸。她父親高血壓、糖尿病,又罹患失智症,父親不肯到安養中心,媽媽照顧得心力俱疲快得憂鬱症,只好請外勞協助,一個月至少要多三、四萬元開銷,幾乎等於一般人一個月的薪水。

根據估計,台灣需要長照的人口中,三萬人安置在安養中心、十六萬人聘外籍看護、四十萬人在家中由親人照料。曾中明表示,政府推動長照十年計畫,目前已提供照護服務、無障礙輔具、送餐服務、交通接送、社區居家復健等八大項服務範圍。

曾中明說,十年長照第二階段的計畫是與保險啣接,國內是否全民納保、費率多少,經建會正廣蒐各方意見,待凝聚共識定案後即可實施。

因應未來長照需求,內政部也推出居家服務員培訓計畫,曾中明表示,目前國內已有四萬四千人完成受訓,一萬一千多人通過技能檢定。民眾若有長照需求,可上內政部網站或向縣市長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經評估後即提供相關服務。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社論》審慎籌謀全民醫療照護

資料來源: 6-Mar-2009 人間福報

政府日前提出一點五代健保草案,凡是每年薪資外所得超過十八萬元者,加徵健保保費,估計有二百多萬人受到影響。消息一出,輿論大譁,反對聲浪四起。昨天,衛生署又丟出風向球,將加收保費門檻由十八萬元提高到三十萬元,影響人口減少一半。

提高加收門檻、降低影響面,是不是能得到社會支持,目前不得而知,但一點五代健保與另一個長期照護問題拋出後,都引起社會極大爭議,不但有推出時機的問題,制度內容設計也不周全,衛生主管單位推動政務的能力面臨挑戰。

首先是一點五代健保問題。自健保實施以來,財務負擔如影隨形,始終壓在中央健保局頭上,到今年底,虧損將高達六百億元之巨。健保局彌補之道,最方便、最速效的就是提高保費費率。但提高保費絕對會引起民眾反彈,擬好的二代健保改革方案已經送進立法院三年,一直無法過關。

於是,健保局推出一點五代的折衷方案,主要是針對藝人、股市大戶、作家、名嘴等高所得為對象,凡是當年薪資以外的所得超過十八萬元者,一律加收健保費,這項新增健保支出又被外界稱之為「健保稅」。健保稅該不該收,見仁見智,當年費率設計不周延,漏掉年收入動輒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藝人,早就為社會詬病。一點五代健希望能改革,本是正確的方向,只是,改革健保財務不是只能靠調高保費,健保沉痾「藥價差」(即藥價黑洞)一直未能有效改革;健保投保人口分六類、十四項,不但複雜,而且易形成投機加保,造成稽核盲點,這些都是健保局應該改革的地方。

行政院宣稱民國九十九年完成立法的「長期照護制度」,這項制度的初衷是要解決老年人口增加後,一旦發生長期臥病對家庭造成照護壓力。衛生署欲藉保險方式,由民眾繳保費,再由政府規畫成立專業機構,負責老人照護問題。問題是,規畫草案採全民加保,在如今各種支出之外,民眾又多一筆負擔。在金融海嘯衝擊下,政府施政一再以增加民眾額外支出的方式為之,不但不智,更讓人譏諷為忘了「苦民所苦」。

迄今為止,全球實施長期照護的國家並不多,即使實施者如日本和德國,也是經過二十多年才得以落實,可見其軟硬體配套工程之浩大。行政院卻表示明年就要施行,是嚴重輕忽所需資源,顯示對問題缺乏正確深入的認識,至於「照護品質」,也是人人需求不同,有人要「牛肉麵」,全天候專人高檔照護、有人也許只要「陽春麵」,如同分時共享式的基本照護。但政府沒有考慮到差別費率的設計,只以同樣一套費率向人民徵收保費,不盡公平、也不切實際。

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已十五年,整體國民年齡結構老化,對老年人的健康照顧問題,更顯重要。但這兩個有關人民健康照顧的重大政策,都引起高度爭議,顯示相關部門的政策思考邏輯及宣導能力,都需要加強調整。